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大地,一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广袤的农牧区铺展。从绒山羊养殖基地到生态修复矿区,从智能化玉米田到数字化肉牛棚,30名旗级科技特派员与27名市级专家组成的“科技轻骑兵”,以科技之力为笔,以创新思维为墨,带着政策、技术、资源的“金钥匙”,穿梭于农牧区的阡陌之间,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他们像一股春风吹向了农村大地,为这片希望的田野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一、组团出击: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创新”
“过去特派员像萤火虫单点发光,如今要打造北斗星群式服务体系。”伊金霍洛旗科技局负责人的比喻,道出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战略升级。
伊金霍洛旗的两家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是科技服务的“前沿阵地”。面对工作站运行效能不足的痛点,伊金霍洛旗以“四梁八柱”工程重构服务体系,以“科技军团”的姿态精准赋能乡村产业:组建4支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建立“1企1村N户”承包机制,创新“项目制”经费管理模式,让科技服务从零散走向系统,从无序到有序。
二、科技落地:从“纸上成果”到“田间财富”
科技特派员上接先进科技的“天线”,下接生产一线的“地气”。长期以来,农村面临着科技力量不足和科技服务缺位的难题,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施行,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实验室的“高精尖”转化为农牧民手中的“实打实”,让科技真正长在泥土里。
在立新实业公司的绒山羊养殖基地,舍饲绒山羊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服务团队化身“羊倌智囊团”,为绒山羊“优生优育”出谋划策,带动养殖户增收;玉米高产示范服务团队深耕逸农农机合作社的2000亩沙地,通过宽窄行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硬是在干旱地里“种”出亩产980公斤的“黄金奇迹”,较往年增产超20%;绿色种养殖技术服务团队携手高校专家,将鸡粪牛粪“点石成金”,让凯源公司的鸡蛋品质跃升,蛋鸡死亡率下降,奏响循环农业的“绿色交响曲”。
一年来,全旗引进新品种105个、新技术50多项,辐射带动1.5万农牧民,促进增收1700万元,真正让科技成果“种”在田间,“长”出效益。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白春利研究员作为首席专家,带领团队不仅帮助蒙康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施鄂尔多斯市科技重大专项——乡土草种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研究与示范,还针对当地肉牛养殖中优质饲草料单一、牧草栽培技术滞后等问题,引进适宜伊金霍洛旗气候条件的优质牧草品种,苜蓿-WL329和饲用燕麦-福瑞至,开展苜蓿保护性播种增收技术示范200亩。
三、创新机制: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振兴”
伊金霍洛旗深知,乡村振兴不能仅靠“输血帮扶”,更要激发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此,旗里以制度创新激活科技服务的一池春水:经费精准投放,集中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单个项目最高获6万元扶持,让“好钢用在刀刃上”;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内蒙古农大、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定制技术方案,协助开展技术创新,培育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老将新兵”齐上阵,吸引退休专家、科研院所人才加入特派员队伍,为乡村注入“银发智慧”与青春活力。
“我们将继续做好科技服务工作,真正使科技特派员成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好帮手”。科技特派员赵军在谈及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时甚是自豪。
行走在伊金霍洛旗的科技示范点,最动人的不是冰冷的设备数据,而是农牧民手机里特派员的快捷拨号,是田埂上专家与农户的热烈讨论,是企业车间里迸发的创新火花,处处涌动着探索乡村振兴的蓬勃热情。
科技助农结硕果,共富路上香满园。2024年,57名市、旗两级科技特派员深入30个嘎查村,服务企业、合作社100余家、农牧民2000余户,辐射带动1.5万人,促进农牧民增收900万元,企业、合作社等社会机构增收800万元。
“把论文写在田野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这正是伊金霍洛旗科技特派员的生动写照。从绒山羊的精细化养殖到玉米地的节水奇迹,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到绿色农产品的品质升级,在“万物向春”的伊金霍洛旗热土上,科技特派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点燃希望,奔忙在奋进路上,而乡村振兴的篇章也因他们的奋斗而越发璀璨!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