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伊金霍洛旗高度重视新型农牧民的培训工作,全力以赴,积极作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培育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自2017年至今,共成功培育了1087名高素质农牧民,为加快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培育模式的创新优化,在激发乡村人才发展的内生动力上“下功夫”。一是扎实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在开始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前,工作人员对各镇各村的种养殖大户展开深入走访,了解产业发展规模及需求,为后续的学员遴选、课程设置、管理模式等提供充分准备。二是创新培育模式。采取“集中理论授课+区外考察学习+回访实践观摩学习”模式进行培训,并利用半军事化管理培训班,严格要求、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增强学员的集体责任感、学习紧凑感,为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聚焦师资教材的精选优配,在持续夯实培育基础上“作文章”。一是从省、市及旗本土邀请专家为学员授课,课程涉及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家畜常见病害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通过培训,旨在转变学员传统思想观念,使他们尽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农牧民。二是农牧民集中理论培训报到当天举行预备课,并建立班级、配备班主任及指导老师,宣布培训班班规及学习制度,并竞选班委会成员。此外,学员还绘制与展示队旗,建立章程制度,进一步增强学员的纪律性和归属感。
(三)聚焦区外实践观摩教学的开展拓深,在开阔学员视野上“动心思”。实地观摩教学讨论交流活动安排在自治区外的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地进行,拓宽学员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让他们深入了解农牧业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学员们看到了自身在产业发展中的差距,并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农牧业生产经营,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四)聚焦培育工作的大力宣传,在展示农牧民崭新形象上“真用力”。通过印发通告、微信群、各类媒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让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家喻户晓。伊金霍洛旗的农牧民培育项目的宣传工作取得不俗成绩,《伊金霍洛旗新型职业农牧民走进课堂学农技》入选2019年度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十大宣介”100部优秀农民教育培训新闻宣传作品,充分展示了我旗高素质农牧民的崭新形象和时代风采。
二、取得的成效
(一)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农牧民队伍。新培训的农牧民不仅掌握了现代农业、养殖技术、兽医等相关的知识,还具备了有效的生产管理、市场开发和风险防范能力。这些学员中的优秀人才已被众多农牧企业或政府单位吸纳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些学员还成为本地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带领身边的农牧民走上了现代农牧业道路,对提高当地农牧业的发展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牧民培育方法。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优化,伊金霍洛旗农牧民培育项目逐渐形成了一套可行性强的培育方法和理念。一是建立以国家指导性计划为依据的项目主题和模式,保障培育方向的正确性和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二是组建了具有丰富专业经验以及业务能力强、善于沟通和协调的师资队伍,为学员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知识支持;三是采用集中农技培训、区外实学习、回访实践观摩等模式,使学员获得充分系统又实际的学习。
(三)推动了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伊金霍洛旗农牧民培育项目的开展,不仅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农牧民人才,为当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壮大输送了新鲜血液,而且为当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这些农牧民人才的出现,不仅对现有农牧业进行了技术和管理上的提升,同时也补上了当地农村牧区普遍缺乏的人才短板,为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几点经验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牧民培育项目的投入力度,明确政策导向,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资金支持是前提。农牧民培育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政府应及时拨付项目经费,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绩效评估,为项目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培训方式的多样化是基础。农牧民来自不同的地域和背景,他们的需求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结合理论授课、实践学习和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让学员获得更全面、系统的培训效果。
(四)结合农牧民的实际是根本。农牧民培育项目要紧密结合当地农牧业现状和需求,调研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和资源优势,精准制定培育目标和内容,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服务,以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真正适应当地的发展需求。
(五)提升农牧民的素质是目的。项目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注重培养农牧民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使其成为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农牧业从业者。
(六)加快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让群众得实惠是核心。农牧民培育项目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当地农牧业现代化,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推动农牧业的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乡村振兴以及让群众得到最大实惠的目标。